“簡體”對“繁體”:“語”和“文”不一樣
本篇文章以 英文 、 漢語拼音 、 简体字 、 繁體字 四種版本呈現。
This essay is available in four versions:
- English
- Mandarin in Hanyu Pinyin
- Mandarin i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 Mandar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簡體字和繁體字是屬於文字範疇的問題。但是現在網上關於這個問題的有些說法,常常把語言和文字混在一起,也有人把文化,傳統等等大帽子扣在這個問題上,結果離開題目很遠,也得出一些不正確的結論。
語言基本上是說的話,用來跟別人交流或者溝通,也是個人思考的工具。不過跟別人交流或者溝通一般必須發出聲音(聾啞人士一般要用手語)。我們思考的時候,別人聽不見,自己聽到的是不自覺的暗啞聲音。以前口頭交流必須當面進行。現在有電話等等機器,隔著太空也可以講話。不管怎麼樣,語言是以發音為基礎的;連以前又聾又啞的Helen Keller都能學會用有聲音的英語演講和跟人交談(不過得用手摸著對方的臉,才知道對方說了些什麼)。
“Language”是“語言”的英文翻譯,一般指口語,跟簡體字和繁體字是兩碼事情。即便是書面語(written language)也跟簡體字和繁體字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可以用別的符號寫,比方說“漢語拼音”。
文字是把語言寫下來的符號。管你是埃及聖書,兩河流域的釘頭字,南美馬亞文,阿拉伯文(用阿拉伯字母),俄文(用Cyrillic字母),英文(用羅馬字母),法文(用羅馬字母),德文(用羅馬字母),意大利文(用羅馬字母),西班牙文(用羅馬字母),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繁體字(基本上是楷書),簡體字,等等都是書寫語言的符號。這些不同符號的“母親”是各種語言。沒有語言,這些符號只是圖形。並且符號越複雜困難,掌握的人就越少,也越容易跟自然的語言分家。過去中國掌握漢字的人極端少,書面語也成了跟自然語言分家的文言文。
文字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部分,語言更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部分。但是語言先發生,有自己的生命,發展很快。在交通發達的現代,各種不同的語言互相影響,產生變化。為了跟大多數的人溝通交流,人們也開始要求自己掌握一個比較通用的語言,即使那個語言不是自己的母語。
大概因為中國語言太多,太分歧,中國知識分子一來只看重文字(漢字),忽略語言,常常分不清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區別,甚至以為漢字就是漢語。由於對漢語沒有足夠的認識,直到現在,許多使用漢字的中外知識分子連漢語“詞”的概念也沒有,認為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最近紐約時報有篇關於中國文字改革的文章。有位叫Nelson讀者的評論就接近這一類的看法。他說,“As a native Chinese speaker from Hong Kong, I can attest that perusing modern Chinese novels and articles in traditional characters takes little effort, for every character has meaning.”如果按照個別漢字的意義來閱讀現代國語(目前繁體字書寫的唯一的在台灣和海外一些台灣僑胞中間通行的現代漢語)書面語,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我曾經請一位寫得一手娟秀漢字的日本小姐翻譯一篇文章的題目。這個題目只有六個繁體字:粉碎血腥鎮壓。她不知道這六個漢字實際上是三個雙音節詞,就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出來。她的翻譯是:“powder — broken — blood — (?) — little town — pressure。”
談中國的“語“和”文”的問題,我覺得最好能先了解一下在中國通用的語言。中國的主要語言有哪些?為甚麼我說這個,而不說那個?因為環境?因為被強迫?因為我愛這個語言?因為有必要?因為這個語言很重要?也想想什麼是中國人的共同語言。用一個共同語言有必要嗎?為什麼?別的漢語的去向會怎麼樣?如果你使用中國的共同語言普通話,你了解這個語言的語法(比如“的, 得, 地“ 和“了” 的不同用法)嗎? 知道這個語言的基本音節(不包括聲調)只有408個嗎?
談文化,談傳統,也該想想自己讀了多少古代和現代的中文書和典籍,對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思想,美術,醫學,宗教,烹飪,政治,經濟,教育,民俗,科技,傳統(比如孝敬父母)等等了解多少。一種文化,一種傳統,不一定永遠是好的。鄰里互相幫助的文化和傳統是可取的,不欺暗室的文化也是可取的。但是認為奴隸制度合理的文化和傳統是要不得的,逼迫小女孩包小腳的文化和傳統也是要不得的。而抱著一個文字符號來證明自己有文化修養雖然並沒有錯,但是未免有點偷懶吧。
不管你喜歡哪一“體”,現在有足夠的繁體和簡體的古代和現代的書籍任“君”盡情地享受和使用。簡體字是各時代老百姓和書法家使用的,從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了。它既不是共產黨的發明,也跟毛老先生扯不上什麼關係。
《簡化字總表》有2,235個簡化字。不過那是從521個基本簡化字類推出來的。下面把521個基本簡體字最早出現(始見)的時代列出來:
- 先秦(公元前 221 年以前): 67 字,占 13%。
如:
- 布(佈),
- 才(纔)。
- 秦,漢(前221 - 後220年): 92 字,占 18%。
如:
- 碍(礙),
- 办(辦)。
- 三國,晉,南北朝(220年 - 581年)32 字,占 6%。
如:
- 爱(愛),
- 笔(筆)。
- 隋,唐,五代(581年 - 960年): 29字,占 6%。
如:
- 参(參),
- 蚕(蠶)。
- 宋,遼,金,元(960年 - 1368年): 80字,占 15%。
如:
- 边(邊),
- 标(標)。
- 明,清,太平天國(1368 年 - 1911年): 53字,占 10%。
如:
- 罢(罷),
- 表(錶)。
- 中華民國(1912 年 -): 57字,占 11%。
如:
- 袄(襖),
- 坝(壩)。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 至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為止,包括 1949年前的所謂“解放字”: 111字,占 21%。
如:
- 肮脏(骯髒),
- 拥护(擁護)。
"始見"以出版物為準,手頭書寫更早流行。("始見"根據李樂毅)
上面的表列在周有光教授寫的一本書裡(66-67頁)。這本書有中英對照本,題目是: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Scripts,《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同書第 71 頁指出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用行書寫的"蘭亭序"一共有324字,其中有102個是簡體字。
張靖和
2009/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