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对“繁体”:“语”和“文”不一样
本篇文章以 英文 、 漢語拼音 、 简体字 、 繁體字 四種版本呈現。
This essay is available in four versions:
- English
- Mandarin in Hanyu Pinyin
- Mandarin i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 Mandar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简体字和繁体字是属于文字范畴的问题。但是现在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有些说法,常常把语言和文字混在一起,也有人把文化,传统等等大帽子扣在这个问题上,结果离开题目很远,也得出一些不正确的结论。
语言基本上是说的话,用来跟别人交流或者沟通,也是个人思考的工具。不过跟别人交流或者沟通一般必须发出声音(聋哑人士一般要用手语)。我们思考的时候,别人听不见,自己听到的是不自觉的暗哑声音。以前口头交流必须当面进行。现在有电话等等机器,隔着太空也可以讲话。不管怎么样,语言是以发音为基础的;连以前又聋又哑的Helen Keller都能学会用有声音的英语演讲和跟人交谈(不过得用手摸着对方的脸,才知道对方说了些什么)。
“Language”是“语言”的英文翻译,一般指口语,跟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两码事情。即便是书面语(written language)也跟简体字和繁体字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可以用别的符号写,比方说“汉语拼音”。
文字是把语言写下来的符号。管你是埃及圣书,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南美马亚文,阿拉伯文(用阿拉伯字母),俄文(用Cyrillic字母),英文(用罗马字母),法文(用罗马字母),德文(用罗马字母),意大利文(用罗马字母),西班牙文(用罗马字母),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繁体字(基本上是楷书),简体字,等等都是书写语言的符号。这些不同符号的“母亲”是各种语言。没有语言,这些符号只是图形。并且符号越复杂困难,掌握的人就越少,也越容易跟自然的语言分家。过去中国掌握汉字的人极端少,书面语也成了跟自然语言分家的文言文。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部分,语言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部分。但是语言先发生,有自己的生命,发展很快。在交通发达的现代,各种不同的语言互相影响,产生变化。为了跟大多数的人沟通交流,人们也开始要求自己掌握一个比较通用的语言,即使那个语言不是自己的母语。
大概因为中国语言太多,太分歧,中国知识分子一来只看重文字(汉字),忽略语言,常常分不清中國语言和文字的区别,甚至以为汉字就是汉语。由于对汉语没有足够的认识,直到现在,许多使用汉字的中外知识分子连汉语“词”的概念也没有,认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最近紐約時報有篇關於中國文字改革的文章。有位叫Nelson讀者的評論就接近這一類的看法。他說,“As a native Chinese speaker from Hong Kong, I can attest that perusing modern Chinese novels and articles in traditional characters takes little effort, for every character has meaning.”如果按照个别汉字的意义来阅读现代国语(目前繁体字书写的唯一的在台湾和海外一些台湾侨胞中间通行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我曾经请一位写得一手娟秀汉字的日本小姐翻译一篇文章的题目。这个题目只有六个繁体字:粉碎血腥鎮壓。她不知道这六个汉字实际上是三个双音节词,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她的翻译是:“powder — broken — blood — (?) — little town — pressure。”
谈中国的“语“和”文”的问题,我觉得最好能先了解一下在中国通用的语言。中国的主要语言有哪些?为甚么我说这个,而不说那个?因为环境?因为被强迫?因为我爱这个语言?因为有必要?因为这个语言很重要?也想想什么是中国人的共同语言。用一个共同语言有必要吗?为什么?别的汉语的去向会怎么样?如果你使用中國的共同語言普通話,你了解這個語言的語法(比如“的, 得, 地“ 和“了” 的不同用法)嗎? 知道這個語言的基本音節(不包括聲調)只有408個嗎?
谈文化,谈传统,也该想想自己读了多少古代和现代的中文书和典籍,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美术,医学,宗教,烹饪,政治,经济,教育,民俗,科技,传统(比如孝敬父母)等等了解多少。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不一定永远是好的。邻里互相帮助的文化和传统是可取的,不欺暗室的文化也是可取的。但是认为奴隶制度合理的文化和传统是要不得的,逼迫小女孩包小脚的文化和传统也是要不得的。而抱着一个文字符号来证明自己有文化修养虽然并没有错,但是未免有点偷懒吧。
不管你喜欢哪一“体”,现在有足够的繁体和简体的古代和现代的书籍任“君”尽情地享受和使用。简体字是各时代老百姓和书法家使用的,从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了。它既不是共产党的发明,也跟毛老先生扯不上什么关系。
《簡化字總表》有2,235個簡化字。不過那是從521個基本簡化字類推出來的。下面把521个基本简体字最早出现(始见)的时代列出来:
- 先秦(公元前 221 年以前): 67 字,占 13%。
如:
- 布(佈),
- 才(纔)。
- 秦,汉(前221 - 后220年): 92 字,占 18%。
如:
- 碍(礙),
- 办(辦)。
- 三国,晋,南北朝(220年 - 581年)32 字,占 6%。
如:
- 爱(愛),
- 笔(筆)。
- 隋,唐,五代(581年 - 960年): 29字,占 6%。
如:
- 参(參),
- 蚕(蠶)。
- 宋,辽,金,元(960年 - 1368年): 80字,占 15%。
如:
- 边(邊),
- 标(標)。
- 明,清,太平天国(1368 年 - 1911年): 53字,占 10%。
如:
- 罢(罷),
- 表(錶)。
- 中华民国(1912 年 -): 57字,占 11%。
如:
- 袄(襖),
- 坝(壩)。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 至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为止,包括 1949年前的所谓“解放字”: 111字,占 21%。
如:
- 肮脏(骯髒),
- 拥护(擁護)。
"始见"以出版物为准,手头书写更早流行。("始见"根据李乐毅)
上面的表列在周有光教授写的一本书里(66-67页)。这本书有中英对照本,题目是: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Scripts,《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同书第 71 页指出来,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一共有324字,其中有102个是简体字。
张靖和
2009/5/6号